10月16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6%。
改善目標
《方案》實施范圍包括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濟源在此范圍之內,在廠家方面,推進重污染行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企業集群升級改造,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進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強化重點行業VOCs綜合治理,堅決治理“散亂污”企業。在汽車方面,將嚴厲打擊黑加油站點,加快推進老舊車船淘汰,嚴厲查處機動車超標排放行為,加強非道路移動源污染防治,開展柴油貨車在內的專項治理行動。
可見此次方案實施,對我們物流行業影響不小,尤其是貨車司機,不僅貨源廠家被限制、貨物銳減,貨車也被限行治理,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而且對貨車司機背后的物流企業肯定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其實這些都是物流企業與環境保護之間由來已久的問題,對環境的污染是貨運市場發展所必要的“成本”。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其實政府已經有了對策。
近段時間,我國鐵路加大實施貨運增量行動,集中推出多項貨運新政策新產品,大力推動“公轉鐵”以及“公轉水”。并且10月26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由此可知,我國終于對一直以來,都已公路運輸為主的物流運輸結構下手調整了。
其實,釋放鐵路、水路貨運運能,大力推進運輸結構調整等工作早在去年開始就已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6大行動:
一、鐵路運能提升行動。加快干線鐵路建設和改造,提高既有鐵路綜合利用效率,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力爭到2020年大宗貨物年貨運量在150萬噸以上的工礦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接入比例達到80%以上。加快鐵路市場化改革,建立靈活的運價調整機制,規范鐵路專用線收費,推動鐵路運輸企業與大客戶簽訂運量互保協議。
二、水運系統升級行動。加快完善內河水運網絡,增強長江干線航運能力,大力推進集疏港鐵路建設,2020年沿海重要港區鐵路進港率達60%以上。推動大宗物資集疏港運輸向鐵路和水路轉移,在環渤海、山東、長三角地區,2018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唐山港、黃驊港的煤炭集港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2020年采暖季前,沿海主要港口、唐山港、黃驊港的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原則上主要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
三、公路貨運治理行動。深化公路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治理,優化主要物流通道超限檢測站布局,大力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加快淘汰更新老舊貨車,實施機動車排放檢測與維護制度。深化“互聯網+貨運”,推動道路貨運行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
四、多式聯運提速行動。加快多式聯運樞紐建設,完善節點設施布局;推動聯運裝備改造升級,促進集裝化、廂式化和標準化應用。推進集裝箱鐵水聯運發展,鼓勵鐵路運輸企業增加集裝箱保有量,提高集裝箱在鐵路貨運中的使用水平,提高沿海港口集裝箱鐵路集疏港比例。推進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發展。開展商品車滾裝運輸、全程冷鏈運輸、電商快遞班列等多式聯運試點。
五、信息資源整合行動。推進鐵路貨物在途、到達以及港口裝卸、船舶進出港等信息共享,2019年底前,規模以上港口與轄區鐵路企業之間全面實現聯運信息無障礙交換。著力打通各類信息孤島,推動政府資源信息開放,加快建設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
六、城市綠色配送行動。推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建設和城市生產生活物資公鐵聯運。制定新能源車輛便利通行等政策,加大新能源配送車輛推廣應用力度。
不論是在運輸效率上,還是節能環保上,鐵路、水路運輸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公路運輸無法匹敵的,它們一旦普及,物流行業與政府政策之間的各種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隨著鐵路、水路貨運不斷的擴能增量,不久的將來大家網購的商品可能就是乘著快運貨列或是乘貨船到達貨場,再由新能源配送車送到家里。
“公轉鐵”和“公轉水”已是大勢所趨,現在就希望政府加大工程建設鐵路專線,所以咱們應該放眼未來,不用只顧及眼前小利。我商會也希望各位盡力配合政府政策,讓政府全心投入到建設與規劃鐵路、水路專線上。畢竟,促進整個物流行業健康、環保的發展才是重中之重。